学生抬棺哀悼校园民主之死 本刊林宏祥 2005年10月8日 21时9分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本刊林宏祥撰述】 9 月29日的大专校园选举已然结束,然而马来西亚大专生团结阵线(Solidariti Mahasiswa Malaysia)并没有因为不公平的选举 “已经成为事实”而就此罢休。五所大学“亲学生”阵线杯葛选举施压不果以后,该阵线继续向马来西亚人权委员会举报各大专校园在选举期间发生的偏差与舞弊事 件,要求人权委员会安排一场大专生与高等教育部的对话会。 该阵线列出三项诉求,即要求马来西亚人权委员会亲自介入调查有关不公平案例的投诉、重新举行校园选举以及促各大学署理校长和有关行政部职员因没有透明和公平处理此届校园选举而引咎辞职。 逾百名大专生是在周五穆斯林在回教堂祈祷后,冒着雨从国家回教堂游行到马来西亚人权委员会办事处。出发前,警方劝请召集人取消游行,更恫言学生受制于《大专法令》,会因为参与游行而受对付。 一名便服警员叫学生不要闹事,回家专心读书,因为父母送孩子到大学是为了让学生读书,而不是搞事。负责接洽警员的学生向警方表明学生和平游行的意愿后,便召集身穿黑色衣装的学生,往人权委员会办事处走去。 学 生冒着雨,沿着行人道往目的地走去。许多友族公路使用者投以好奇的眼光,一位停在红灯前的电单车骑士甚至露出疑惑的眼神,不禁脱口而出:烈火莫熄?学生遵 照召集人的指示,途中没有呐喊口号,也没有欢呼。他们在三时左右抵达人权委员会楼下,然后由数名代表前往会晤人权委员会成员西华 (Siva Subramaniam)。其余的大专生聚集在楼下,为校园民主之死举行葬礼。学生领袖:不要挑战大专生! screen.width-430)this.width=screen.width-430" align="right" border="0">来 自不同组织的学生领袖上前发表简短的演说,神情激动:“不要挑战大专生!(Jangan cabar mahasiswa!)”其他的学生则以“学生力 量”(Student Power)口号在旁附和。马来西亚学生与青年民主运动(学运)代表李发成在致词时说:我们不是要求我们的候选人不劳而获,我们只 是要求我们能够在公正的平台上竞选! 随后,他们排队向前将手中的菊花放在自制的棺木上,更把11所大学的标志铺在地上,象征大学精神之死。滥权舞弊情况变本加厉 这 一次校园选举,“亲学生”阵线不断向媒体、大众申诉,也多次登门马来西亚人权委员会,更试图会晤高的教育部长,唯不得要领。强权如坦克,尽管学生抗议不 断,仍然执意辗过民意。高等教育部长莎菲宜(Shafie Salleh)在校园选举前面对记者询问时,一脸模糊的表情连声回答: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 不知道!然而,选举成绩出炉以后,却沾沾自喜地声称这是大学生向政府感恩的表现。 诚如人权委员会代表所言,这一次大学校园选举的投诉事件比往年多,显然的,大学当局滥权舞弊的情况是变本加厉了。虽然多次强调“非常关注”的官方立场,然而我们并没有看见人权委员会有任何具体的行动。 人 民公正党最高理事罗志昌于当晚在雪华堂的一场题为《校园选举:学生自治?政治干预?》座谈会中,就表示不明白大学当局为何要以这样强硬的手段压制“亲学 生”阵线。其质疑有其道理,他笑言当下的大学生已经不足以威胁校方、颠覆校园,然而为何大学当局还是采取高压手段对付学生?大专生成功扭转媒体的报道方式 无论如何,该场座谈会上,出席者吴仲顺指出一点,即大专生成功扭转媒体的报道方式。在过去,媒体习惯以青派、蓝派标签学生,青派代表回教党,而蓝派则代表巫统。 吴 仲顺表示:“这种标签给一般学生不好的印象,学生会认为蓝派、青派一样糟糕,选谁都一样。然而这一次,学生方面成功扭转了媒体的报道方式,改以‘亲学生’ 与‘亲校方’作区分。”这也许是学生在中文报章上的小小成就,然而在马来报章,“亲学生”阵线还是被标签为“亲在野党”(Pro- pembangkang),而“亲校方”的学生则是“亲宏愿”阵线(Pro-aspirasi)。 虽然在中文媒体上得正面的报道,然而, 闹得沸沸扬扬的校园选举,却没有在社会上引来多大回响与关注,从该晚座谈会的出席率与参与者,即可见一斑。罗志昌指出,学会接下来必须走进社会,动员社会 的力量来支持学生的行动。他举例,在烟霾笼罩本地时,受高等教育专业训练的大学生可以自己测量空气的污染指数,与政府公布的数据作比较。唯有让当地居民感 觉学生与民同在,社会才会在学生遭受打压时出来力挺学生。 1970年代,一连串Teluk Gong、Tasik Utara等事件,当时的大学生走入民间,为身在水深火热的贫困农民请愿,良知的声音让政府坐立不安,最终制定《大专法令》,扑灭一场正在蔓延的学生运动。
原文转载自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_view.asp?id=356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